電化學水處理技術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,當時也有不少企業或者研究機構在研究循環水電化學除垢的問題,共同做出了貢獻,但是因為種種原因,電化學水處理技術或停留在實驗室階段,或者進行初步工業化嘗試,但是因為除垢效率低、不穩定、機械連續除垢裝置無法解決等原因,沒有進行大規模工業化應用,沒有形成市場影響力,直到以色列艾格錫發明了電化學水處理裝置EST,也就是EST電解裝置才得以迅速工業化應用,并形成影響力。
艾格錫發明了電化學水處理EST,解決了電解裝置技術難題,在以色列、美國及其它國家先后進行了工業化嘗試應用。但是,很快發現,基于傳統的電極技術(鈦銥釕、碳電極等)很難進行工業化應用,存在除垢不穩定、效率低、故障率高等技術弊端,雖然相對于以前的除垢技術,效率提高了很多,但是仍然無法解決循環水的結垢問題,對菌藻和腐蝕控制比較弱。這就是電化學水處理名稱EST的來源,以及當時的研究情況。這個階段并沒有形成電化學水處理及水質控制理論和手段。
隨后,艾格錫研究團隊獨辟蹊徑,于2000年開發出了新型、特殊的電化學水處理技術,電化學水處理理論才逐步成型,并完善了循環水電化學水處理控制理論,隨后經過幾次技術升級,技術功能不斷完善和提升,做到了免藥劑、一體化解決循環水的結垢、腐蝕和菌藻問題。這標志著電化學水處理技術真正步入工業化新時代,具有劃時代、革命性意義,值得紀念。
這種真正免藥劑水處理電化學技術發明后,經過以色列、西班牙、法國及美國大學研究機構和專業公司的測試,獲得大量的實驗室數據和工業化應用數據后進行全球推廣。艾格錫于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,其出色的水處理效果得到了用戶和同行的稱贊,的確做到了“免藥劑”。
艾格錫公司的電化學技術經過市場的長期驗證,其設備結構、尺寸、處理量、甚至名稱、安裝、水質控制等已經成為不成文的行業“規范”或者重要參考,從零培育、影響著電化學水處理市場的發展,其技術動態受到了國內同行的密切關注,也受到了環境生態部的關注,2015年生態環境部推薦的循環水電化學水處理技術案例“藍星化工芮城分公司”,其于2012年采購的就是全進口以色列艾格錫產品EST,而非ECT。
經過數次技術升級,艾格錫公司已經形成不同技術種類的系列產品,針對不同的水質和行業提供針對性的技術解決方案。其電化學技術理論和電化學水質管理理論,已經逐步成型,剩下一些有待研究的理論預計在將來可以得到解決。
艾格錫在中國市場銷售的主要產品是EST,而非ECT,期刊論文中應用的案例和應用數據也是EST技術 ,而非ECT。ECT不是以色列艾格錫代表性技術,這是一種虛假宣傳和欺騙,ECT作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產品問世不久就全球停止銷售。